誰是均富社會的殺手?

天下雜誌第139期1992/12/01徐佳士


台灣到底是不是一個均富社會?最新公布的「國富調查」透露出幾頂值得國人警愓的訊息。

台灣仍然是個均富社會?若否,誰是拉大貧富差距的罪魁禍首?若是,台灣人心中還有什麼想望?根據主計處最新公布的「國富調查」(民國80年8月)顯示,雖然台灣地區最富有20%的家庭,比最貧窮20%的家庭,財富要多16.8倍,台北巿則高達20.6倍,但跟其他歐美國家(50倍以上)比起來,仍然算是成功的典範。但是報告中也承認這樣的成功卻在急速惡化中,不僅將逐年拉大有錢人與沒錢人間的差距,更引起了一連串的社會甚至政治問題。
 
拉開貧富差距的2個罪魁禍首,一個是股票債券,一個是土地。國富調查的數字顯示,台灣社會中最有錢的金字塔頂端(最富有20%的人),靠的就是金融性資產(股票、債券等)和房地產。愈有錢的人,擁有的這兩項資產也愈多。
 
雖然許多台灣經濟專家一向自豪地向世界炫示,台灣人民的房屋自有率,高達79%左右,但大家常忘了仍然有1/5以上的人民沒有自己的房屋。看來不起眼的1/5人民,在民國80年代表了1,030,238個家庭,以每家庭4個人的平均來看,則有412萬多人日日處於居無定所的焦慮中。而且這個絕對數字正在逐漸增加中。
 
更不可忽視的,是台灣最低所得的20%家庭中,只有3成有自己的房屋。至於台北巿,更只有7%這樣的家庭,勉強買得起自己的住屋,遠低於光鮮漂亮的總平均73.9%。這樣懸殊的貧富差別境遇,自然容易引起社會不平。
 
貧窮的聲音通常微弱,但台灣的「無殼蝸牛」,年齡卻都集中在25–44歲之間,這群最易公開表達不滿,並有能力與意願組織各種社會團體的人身上。故無住屋問題就不斷出現在媒體上,成為「社會不公」的主要議題。


富裕中的貧乏
針對這樣的爭議,某些政府官員急急提出對策,像前財政部長王建烜認為,「打壓房地產」的實價徵收土地增值稅政策,卻引來地方政治人物的強烈反彈。王建烜被迫下台,坊間乃盛傳他代表的只是「台北孤島」的民意,因為台北巿民購買30坪大小的房屋,所需儲蓄的年限竟高達31年,遠高於台灣省的12.5年和高雄巿的19.8年,自然會有讓住在台北的中央官員意想不到的反應。
 
但是以國富調查中,全省各地房地產單價及漲幅看來,高雄巿、新竹巿、台中巿,甚至宜蘭縣的中產階級,都可能會有與台北巿民相同的憤慨。國富調查中,除了描述房地產問題的惡化外,更提醒了應防範「富裕中貧乏」的文化精神生活品質問題。
 
根據主計處「台灣地區文化調查需求面綜合報告」(81年6月)的數字顯示,台灣人民每天除了吃、睡及工作時間外的休閒時間中(6小時22分),最常從事的是看電視錄影帶(2小時11一分),而花在閱讀報紙、雜誌或小說的時間,竟只有25分鐘。至於在進修,運動甚而義務社會服務等對身心有益的活動上,不過佔全部休閒時間的11%,可見國人生活品質的貧乏。
 
事實上,國人對台灣生活品質的滿意度,亦是相當低的,但在需求上卻表達了相當高的重要性。看來均富社會的理想,對台灣來說,還有長路要走。



eXfuze F1 team ---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+
Posted on 凌晨12:24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| 0 Comments »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
Free Blogger Templates by Isnaini Dot Com. Supported by Used Car Pictures. Powered by Blogger